中企百通|

办理ICP

,

文网文

,EDI等互联网、通信资质专家
4008-919-185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其他许可证问题 > 正文

什么时候开始做算法备案,不备案的后果

时间:2023-08-14 11:15:40 作者:中企百通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8-919-185
关键字:时间 算法 备案 后果  在线咨询

算法备案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2023年7月10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该办法涉及的算法备案规定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基本相同,主要进一步明确备案的算法主体为“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类似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所述的规范。


        关于备案主体的条件要求不仅相似,而且两个规定对于算法备案的详细要求也基本一致。即要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备案、变更和注销手续。从这可看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算法推荐规定》)目前是主要规定算法备案的规范。


        《算法推荐规定》实际上已经明确了算法备案的具体要求。用于进行算法备案的平台即“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https://beian.cac.gov.cn),以下简称“备案系统”。该备案系统已经公开了更为详细的操作指引,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使用手册》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备案填报指南》,可在文末下载获取。下文将统一梳理算法备案的具体要求。


        1.流程和时间要求
        进行首次算法备案、算法备案信息变更和终止服务注销备案手续时,必须在备案系统中进行操作。这三项操作都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1)初次算法备案:必须在开始提供服务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进行办理;
                (2)算法备案信息的变更:应在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
                (3)进行注销备案:需要在停止服务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
在这其中,针对首次备案的审查时间为30个工作日。无论备案是否成功,根据《算法推荐规定》,都将在这期限内获得审查结果的通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只有在未通过审查时才会收到明确的通知,而通过审查的则只需等待备案编号的发放。

        2.备案所需提交的材料有哪些要求?
        执行算法备案时,《算法推荐规定》明确规定要填写以下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备案信息可分为主体信息、产品及功能信息、算法信息三个部分,所需准备的材料如下:


                (1)基本信息。包括主体的基本信息(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类型、注册地、详细地址、月活跃用户量等)、证件信息、法定代表人信息、算法安全责任人信息,以及已填写、盖章、扫描的《算法备案承诺书》和《实施算法安全主体责任的基本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算法备案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个"算法安全责任人",同时还需要描述如何实施算法安全主体责任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两个重点:一是建立算法安全专职机构,明确相关组织架构和人员情况,这里可以详细介绍算法安全责任人的职责,并说明他们与各级人员在算法安全工作方面的合作;二是建立算法安全管理制度,通常至少应包括算法安全自评估制度、算法安全监测制度、算法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建议还可以补充介绍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权益有关的制度,以强调全面实施算法安全主体责任。

 

                (2)产品和功能信息。需要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添加产品信息,包括产品的名称、服务形式、访问地址、状态、服务对象、是否需要实名认证等;第二步是添加产品功能访问路径,详细描述步骤;第三步是添加路径下的功能信息,包括功能的名称和不超过500字的功能介绍。


                (3)算法信息。需要填写算法的基础属性信息包括:算法类型、算法名称、上线时间、应用领域、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算法的详细属性信息包括:算法简介、使用场景、算法数据、算法模型、算法策略以及算法风险与防范机制等。还需要填写与前一步填写的产品及功能信息相关联的产品及功能信息,勾选拟备案算法所应用的产品及功能。


                《拟公示内容》是备案系统提供的一个文件模板,通常包括算法名称、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应用场景和目的意图。它与《算法推荐规定》第十六条的要求一致,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以明显的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以适当的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此外,该文件在备案后可供公众查询和下载。


        3.完成备案后的公示要求有哪些
                根据《算法推荐规定》第26条的规定,已经完成备案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有明确要求,在他们向外提供服务的网站、应用程序等显著位置必须标明备案编号并提供公示信息链接。这意味着备案完成后,必须明确标示备案编号和公示信息链接。


        然而,目前大多数平台都要求用户在“设置”界面中点击《隐私政策》或者与个人信息权益相关的内容才能查看有关算法的公示内容。这种方式相对间接,也并不十分明显。


        目前可以理解,各平台仍在陆续进行算法备案,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是确定哪些平台还没有备案、哪些备案的算法不全。至于已备案的算法,下一阶段的关注点可能是如何进行公开公示,公示的位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违规进行算法备案的后果

        对未依法进行算法备案的行为,将面临严重法律后果。这些后果主要在《算法推荐规定》的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三条中做了详细规定。


                (1)对于未备案的情况,应该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的处理,责令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改正;如果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应该责令暂停信息更新,并处以1-10万元的罚款。如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构成犯罪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对于通过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不当方式取得备案的行为,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撤销备案,作出警告,并通报批评;若情节严重,将责令暂停信息更新,并处以1-10万元的罚款。


                (3)如果服务终止但未办理注销备案手续:需要办理注销备案。


        如果发生严重违法情况并受到责令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应该注销备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进行算法备案,将会受到行政处罚。但是完成算法备案并不能使算法服务提供者在损害用户权益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时免责。在备案时,相关的网信部门只会对备案的形式和要素进行审查,而不会对算法服务提供者的算法安全情况进行实质性审查,因此平台仍然需要对自己的算法负责。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算法备案符合合规规定:

        1.需要尽快进行算法备案的手续办理。
                下半年备案的重点将是生成合成类算法。涉及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和调度决策类等几类“传统”算法,除了应用于新产品和功能之外,尚未备案的平台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备案,以避免因未备案而受到行政处罚,影响公司声誉和发展。


        2.在进行算法备案之前,必须先完善算法合规架构。
                在备案之前,需要建立与算法安全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和技术支持,以确保算法的安全性和风险防范。同时,算法安全责任人将负责指挥和协调相关工作,便于进行自我评估和算法备案的进行。此外,备案时需要提交关于算法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的说明和资料。


        3.为了推动算法引导社会向上向善,我们应该合法、合理地运用算法技术。
                为了确保技术的良好、有序发展,除了需要自上而下进行监管,还需要自下而上、由内到外进行自律和引领。作为算法服务的提供者,平台不仅仅要通过算法获利,还需要意识到算法的这种“双刃剑”可能对自己、公众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导算法应用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