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百通|

办理ICP

,

文网文

,EDI等互联网、通信资质专家
4008-919-185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其他许可证问题 > 正文

哪些平台和公司需要做算法备案(不备案的后果)

时间:2023-08-14 10:56:03 作者:中企百通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8-919-185
关键字:平台 公司 算法 备案 后果  在线咨询

        作为我国监管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算法备案自实施以来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然而,近期网信办相继发布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发布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的公告》,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算法备案的关注和讨论。


        到目前为止,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但需要知道哪些平台和主体必须进行备案。备案具体有哪些要求?如果不进行备案将会有什么后果?本文以及后续文章将通过梳理相关规定来逐一回答上述问题。



算法备案的规定有哪些?
        关于算法备案,一项名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规定将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首次明确集中规定的算法备案规定,以下简称《算法推荐规定》。


        2023年1月10日,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该规定专门针对深度合成技术(生成合成类算法),提出了进一步的算法备案要求。


关于算法备案主体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对于算法备案主体的要求,具体规定如下:


        名称规定
                应在提供服务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以下信息以履行备案手续: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


        深度合成规定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那些具备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商,需要履行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深度合成服务技术支持者必须按照上述规定办理备案、变更和注销备案手续。
                1.为具备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商;
                2.技术支持者,提供深度合成服务的支持


                《生成式人工智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第六条规定:在向公众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服务之前,应遵循《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向国家网信部门进行安全评估,并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进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提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为基础,致力于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服务供应商


                根据《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的第二条规定,可以将具备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分为两种情况:


                        (1)提供论坛、博客、微博、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各种信息服务,并为这些服务提供相应的功能。
                        (2)创办能够提供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或者带有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算法备案的是哪些人或机构?

        重要的星际公司文书工作需求,包括起草合同、撰写备忘录、进行研究和进行法律调查。合格的申请人需要具有在律师事务所或公司的法律工作经验。还需要深入了解经营、合同、知识产权和雇佣法律。非常细心的人必备,能够独立工作和根据需要协作。


        根据网信办公告,从2022年8月开始持续更新的《关于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的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月前公布的两批《境内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清单》中,除了明显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各类通讯(如钉钉、微信等)、资讯(如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等)、视频(如优酷、快手等)和微博类应用产品外,出乎意料的是还包括招聘和育儿平台(可能是因为它们使用个性化推送类算法来推荐特定信息,涉及到“信息分享”);此外,“BAT”等大型企业备案的算法占据了大部分(它们正在陆续进行各类算法备案)。综上所述,需要进行算法备案的主体如下:


        1.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与内容安全相关的领域
                       所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都应根据其业务范围、产品功能和数据收集情况,综合评估是否具备“可以引发舆论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各种情形。


                考虑到《算法推荐规定》中对算法类型的规定,在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具备特殊能力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明确采用了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算法,并且为公众提供了评论、留言或其他类型的资讯分享功能,总之,如果我们的平台涉及到内容安全问题,根据目前普遍的操作方式,建议我们进行算法备案。用户在平台上的数量越多,我们就越需要尽快采取行动。


        2.深度合成服务的技术支持人员
                除了前面提到的服务提供者(通常指实际运营产品的人或组织),深度合成服务的技术支持者也需要进行算法备案。这些技术支持者可以是组织或个人,他们提供支持和技术服务,帮助深度合成服务的顺利进行。


                《深度合成规定》对备案主体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从算法服务提供者扩展至算法技术研发者,要求技术支持者承担义务。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技术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提供深度合成服务的平台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涉及刑事犯罪,相应的算法技术支持者也难以以"技术中立"来免除责任。


                对于严格监管此类算法的原因是因为深度合成服务(生成合成类算法)是一个“事故”高发区。在深度合成技术快速发展但尚未形成规范应用的现阶段,不受限制地使用这项技术可能损害公众隐私、信息和财产安全,甚至威胁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秩序。


        3.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供应商
                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办法(意见稿)》,未来,对于利用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即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形成的产品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很有可能也需要进行算法备案。


                2023年6月2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公布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的通告》。尽管该通告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办法(讨论稿)》发布的时间相距不远,并且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三家巨头的大型模型算法(非常接近于定义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项备案仍然遵守《深度合成规定》进行,并非对前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审批政策意见的放松或执行。


                根据该意见稿,虽然它没有明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关联的“算法”类型,但我们可以确定提供者基本上会应用生成合成类算法。至少在算法备案的层面上,它与《深度合成规定》会有重叠,也就是说,意见稿还没有生效,并不会客观上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提供者按照《深度合成规定》的要求进行算法备案。


                总之,对于那些明确应用了生成合成类算法、个性化推送类算法、排序精选类算法、检索过滤类算法和调度决策类算法等五大类算法,并且涉及内容安全的中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我们建议他们进行算法备案。特别是那些涉及生成合成类算法的服务提供商和技术支持者,都需要进行算法备案。